农林经济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1.专业发展背景及主要研究领域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历史悠久,自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命名起就开始招生。该专业是我国综合型大学中开设最早、最具影响力的农经专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同类学科中最早开始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专业。本专业重点在“土地与资源经济”“产业经济与贸易”“食物经济与管理”等方向培养人才。2014年获批首届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项目。2019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部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问题。该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主要研究农业生产流通组织形式对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与农民收入、农村社区治理与社会服务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二是主要研究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资源环境、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等重大公共政策领域中农林部门的基础作用。

 

2.专业特色与亮点

(1)在学科支撑方面,中国人民大学是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得到学校强大的人文社会学科学科群的助力和熏陶;专业所在的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是教育部高校农业经济管理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所在单位,在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具有领航地位。学院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的教师队伍,拥有一大批国内著名的农经学者,著名农业经济学家严瑞珍、张象枢、温铁军等教授先后在该专业任教,目前有包括朱信凯、仇焕广、唐忠、孔祥智、程国强、汪三贵、郑风田等著名学者在内的在职教师60余人。农经学科在“双一流”评估中位列第一档,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国领先。

(2)综合优势方面,与其他农林水产类高校开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专于农业、林业或者渔业的某一个专业方向不同,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不仅具有很好的传统专业优势,还在林业经济管理、农村发展管理、资源环境管理、食品安全管理等分支领域上形成了新的优势方向,而这些新的专业方向正是适应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和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趋势。

(3)特色培养项目方面,本专业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开设了“大数据技术-农林经济管理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旨在面向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及数字化在国民经济中深度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培养全面认识农林经济管理,具有扎实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擅长运用大数据工具分析现代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

 

3.人才培养规划及特点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培养最懂中国农业农村管理的高端人才,采用“大类培养、宽口径、精英化、人民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五个百分百”的培养特色(百分之百两阶段导师制、百分之百小班教学、百分之百参加国际交流机会、百分之百参加农业农村实地调研、百分之百核心教材本院主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系统的经济管理基础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国情,熟练掌握农林经济管理现代分析工具,具有经济管理思维、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与现代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农林业与食物产业经营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中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全面掌握国际农林业与食物产业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熟悉我国农林业与食物产业的制度安排与法规政策等基本知识,参与食物与涉农企业的经营管理、经济宏观决策、产业与市场分析、区域经济规划、开发管理等有关的宏观决策与微观管理的基本能力。

 

4.未来发展及毕业去向

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农林业相关政府部门和大型甚至跨国农林业企业的高层次管理者、以及国内外相关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的高水平研究者。毕业学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继续深造,或在农业相关的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科技研发、咨询服务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管理工作,也可在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经济管理和政策研究工作。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