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

档案学

1.专业发展背景及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1955年成立历史档案系,1978年成立档案学系,1985年成立档案学院,2003年在原档案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学院是国内首个档案学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开设者,设有档案系、图书情报系、信息管理与分析系和数字人文系,组织管理档案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档案学通讯》杂志社,目前为国际档案理事会中国大陆高校首个团体会员单位、教育部档案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挂靠单位、中国档案学会档案学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挂靠单位。

经过70余年的发展,学院已形成了完备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专业教育体系,是我国创建早、规模大、学科层次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信息资源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之一,是我国档案学、信息系统、知识管理、信息资源管理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2.专业特色与亮点

学院负责建设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连续入选教育部首轮和第二轮一流学科,是中国人民大学14个A类“双一流”学科之一,档案学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录。

面向未来的“双数计划”

学院自2021年起开始实施“未来数据人才计划”和“数字人文菁英计划”,简称“双数计划”。

“未来数据人才计划”定位于培养具备数据管理全局思维,熟悉数据管理基本理论、关键方法与核心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系统观念、信息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开展前沿研究、解决实践问题的高端数据管理人才。核心课程包括:数据科学、计算思维、机器学习等。

“数字人文菁英计划”定位于培养熟悉数字人文经典理论与前沿动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数字技术与应用技巧,能够完整运用数字化分析逻辑与方法技能开展创新性任务探索与综合性项目开发的数字人文高级研究型人才。核心课程包括:数字人文导论、数字记忆建构的理论与方法、数字人文技术与工具等。

模块化特色课程教学

学院在重组现有本科部类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个性化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体现数据管理、数字人文等领域核心理论、典型方法与前沿趋势的特色课程,导入部分其他学院或国际知名高校的成熟课程,最终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支撑“双数计划”的实施,保障“双数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

世界名校的全方位多层次合作

学院在教学科研层面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展开了包括联合培养、短期游学、专题讲学、学术会议等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谢菲尔德大学、伦敦大学、德雷赛尔大学等建立起了深入密切的合作关系。

3.人才培养规划及特点

档案学专业旨在培养兼具人文素养与数据思维,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认知视野开阔,兼具本土意识和国际视野,适应数字转型需求,能在党、政、军机关,人民团体以及各种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文件和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懂业务、懂数据、懂应用、懂管理”的拔尖型管理人才。

该专业采用通专结合、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模块、专业模块、创新研究与实践模块、素质拓展与发展指导模块四个模块。重点培养专业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价值塑造:通过系列档案思政教学与实践,培养学生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专业素养: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学习现代档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素养与思维方式。

专业能力:学院提供面向教学与科研的各类专业实验室,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技能。

学科视野:学院拥有专业的档案学科资料中心,系统开设多项专业会议与讲座,与档案主管部门联系密切,帮助学生及时全面了解国内外档案管理理论进展与实践举措。

除课程体系训练外,学院还将通过提供以下特色培养措施保障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

全学程学术导师制度:从入学就为每位学生配备覆盖本科阶段全学程的学术导师,在帮助学生顺利做好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学习方法转变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思政引导、学术指导、实践支持与人文关怀。

交叉学科培养路径:基于以档案学为基础的信息资源管理一级学科课程打造交叉学科培养路径,融合管理理论、信息技术、人文知识等在内的学科知识,具备对档案资源、档案管理、档案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双数实践课堂:依托学院“双数计划”的整体教学体系与成熟的合作单位网络,定期组织专项学生到专业相关企业或机构参观实习,帮助学生加深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Web开发实验室与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本专业学生可报名加入学院Web开发实验室与数字人文技术实验室,实验室将定期开展数字记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开展数字记忆项目所需基础技能,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实践。

数字记忆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该计划为优秀学生在人文素养、信息技术方面搭建成长成才的有效平台,可为本专业学生提升专业素养、丰富知识结构、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4.未来发展及毕业生去向

学院积极依托学院的专业优势、合作网络和优质校友资源,建立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咨询活动组织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具体举措包括校内学术导师、校外实践导师、职业规划讲座、学生工作坊、专业实践等。学院暑假会适时为学生提供包括华盛顿世界银行、芝加哥多个机构、奥地利国际原子能机构等各类海外实习机会。

本科生毕业后升学主要去向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毕业生就业单位十分广泛,覆盖国家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组织等众多类型单位。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