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

欲行大道 必晓党史

中共党史党建学院

耿化敏  李坤睿  杨澜洁

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远大前途,传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红色基因,值得托付梦想、终身学习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大时代下关系到个人成长、家国命运、民族未来的“要害之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具有光荣历史、厚重积淀、鲜明特色、显著优势和卓越声誉,为新中国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国企事业单位培养了大批党政管理、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党史党建专门人才,在社会各领域涌现了一批杰出校友。

一、中共党史专业发展背景与主要研究领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国共产党很重要。中国共产党是诞生于一个五千年文明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大国里,已经走过了百年不凡历程,拥有9600多万党员、490多万个基层组织,正在领导着世界最庞大人口进行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唯一的执政党。论初心使命,它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论人数,它的党员超过德国总人口;论规模,它是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论成就,它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论影响,它不仅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而且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演奏出一曲雄浑的中国梦之曲。

读懂中国,读懂新时代,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不管你是谁、来自何方、去过何处,只要生活在当下的中国,你都无法回避从中国历史走来、正在治理中国、引领未来航向的中国共产党的巨大存在!君不见,无论什么书店,摆在最醒目、最中间位置的都是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书籍;无论什么媒体,中国共产党的新闻都是最主流的报道;无论家事、国事还是天下事、百姓事,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身影。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是历史之问,也是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民族复兴百年伟业,蕴藏新时代伟大变革的玄机,中共党史是一门大学问,学习中共党史需要大智慧。例如,在20世纪人类史上,中国共产党留给世人两个历史之谜:第一个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为什么胜利,当年的美国人问“为什么我们会失去中国”;第二个是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改革开放为什么成功,现在世界都叩问“两大奇迹”的奥秘。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国外学者试图解释第二个谜团,一位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退休后集中精力研究写出一本厚厚的《邓小平时代》;一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经济学家科斯,从未踏足中国,却以百岁高龄写了一本《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他们如此关注改革开放,正应了那句话——“跟中国打交道,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不行”。当然,我们的优秀校友、党史专家谢春涛教授主编的畅销书《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给出了中国学者自己的答案。的确,要了解中国,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就必须知道它的过去。这是源自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大逻辑。

普通人怎么来理解中共党史专业呢?

作为一个政党的历史,它是中国共产党已经发生的过去的存在物,是一个具有光荣传统、承载伟大使命、走过光辉历程、形成独特经验、影响人类世界的特定政党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篇章,是中国当代历史的核心主线,自然是历史学家研究的客观对象。所以,中共党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是我们抱有温情和敬意的有温度的政党生命史。

作为高校的一个专业,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过程和发展规律。同其他专业一样,它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以党的初心使命为统领,以实现民族复兴为主题,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线,按时期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1921—1949)、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49—197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78—20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2012年至今)四个接续奋斗的阶段,按结构分为党的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按部门领域分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等专门史,按内容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人物、事件、制度、组织、思想观念等基本要素;等等。可以说,中共党史知识体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集国族史、政党史和普罗大众史于一身。

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门学科,中共党史是一门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对象,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为一级学科支撑,以阐明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治为要求,以培养中共党史党建专业人才、服务党和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的基础学科,也是唯一一门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全面研究、综合观察、多层次分析的不可替代的学科,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它形成于毛泽东领导的延安整风时期,20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政治理论课程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后,具有了专门的课程支撑、教研机构和师资队伍,改革开放时期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步入学科化、学术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进入新时代,中共党史党建学设为一级学科,中共党史已经成为这门中国特色之学的基础性的主干学科。说“特色”,因为国外没有,中国独有;说“特殊”,研究对象是中国执政党,不是普通的一般的历史;说“显要”,上至执政党和国家,下至黎民苍生,内有国人,外有国际人士,都非常关注。

尤其在中外历史上,还不曾有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如此重视对于自身历史的建构。中共中央制定了三个历史“决议”,1942年毛泽东亲撰《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文章,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著有《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的重要论述,党史学习教育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常态化、长效化。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历史的学习教育是一以贯之的。

中共党史具有自己鲜明的学科特性:一是历史的客观性,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主要学习中共党史及其影响下的中国现当代历史变迁;二是强烈的现实性,涉及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政策,尤其是党的建设,与中国执政党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关联;三是跨学科的开放性,既立足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本位,又吸纳借鉴历史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营养,既有求真求实的要求,又有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它不同于以塑造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以追溯过往为基本任务的历史学,也不同于关注国家运行及其规律的政治学,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如果你对往事感兴趣,可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如果你关注现实,可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现在;如果你关怀未来,可以研究“中国共产党之治”的规律。套用“问题意识”的语言,中共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中国问题,中国问题就是最重要的世界问题。

二、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的特色与亮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国内外学界享有良好声誉和一定影响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最大的中共党史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中心,被誉为高校中共党史党建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

● 体现人大历史的传统优势学科。它是从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到中国人民大学一直沿革下来的具有光荣历史和红色基因的学科。中国人民大学命名组建后,于1956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共党史本科专业,于1958年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系,于1961年招收全国首批中共党史专业导师制研究生,为全国中共党史学科的创设发挥了奠基性作用。进入新时代,学校于2017年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于2022年成立全国首家中共党史党建学院,中共党史专业于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以何干之、胡华为代表的几代学者的开拓下,学校中共党史学科已有80多年历史积淀,是体现中国人民大学“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精神品格的重要学科,不仅20世纪50年代成为享誉全国的人大“四大名旦”之一,而且也是新时代体现人大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块“金字招牌”,至今仍然在国内外同等同类学科中保持“独树一帜”的重要影响力。

● 表现中国特色的独门学科。它是以当代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科。我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中共党史本科专业已有67年的招生历史,是高校同类招生历史最悠久、教学体系最系统、人才培养层次最完整的专门学科,是全国高校系统唯一的中共党史国家级重点二级学科,业已形成从学士、硕士到博士,并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和招收博士后的系统完整的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经验。以中共党史专业为依托,中共党史党建学逐渐形成包括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共党史、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党内法规学、当代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相关学科或研究方向在内的“中国共产党研究”学科群。

● 独立完整的学科建制。我校中共党史系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建制完整、人才荟萃,始终有一支坚守党史党建学科阵地的教师队伍。建校以来,学校拥有何干之、胡华、何沁、彭明、林茂生、彦奇等老一辈知名学者;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王顺生、杨凤城、齐鹏飞等有影响的专家学者。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以中共党史系为基础,成立中共党史党建学院。这是全国首家以中共党史党建命名,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的专业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智库建设一体建设的实体性、成建制的学院。站在建优建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的新起点上,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承担中共党史党建学理论、中共党史、当代中国史、党的建设、党内法规学等学科(方向)的建设任务,为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多学科交叉互渗的复合型的发展空间。

三、中共党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特点

树立“大学科”理念,以中共党史党建学为学科基石,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使学生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功底,造就一批党政管理、理论宣传、决策咨询和学术研究的精英人才,搭建宽广多元的人才成长平台。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的培养机制。主要举措有:一是实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师生共同开展研究性、参与式的教学研究活动,为学生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二是坚持中国本位、全球眼光,采用宽口径、复合型的培养导向,建设完善以党史党建为核心的本科课程体系;三是坚持实践育人,发挥社会“第二课堂”作用,发挥数字教育作用,用好红色基因库,举办“中共党史党建英才”研习营,在延安、井冈山、湘潭等地进行专业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活动,在国企、农村、社区的党组织开展党务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中共党史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及毕业去向

中共党史专业毕业后会找不到工作吗?这一顾虑是完全不必要的。恰恰相反,中共党史党建学具有旺盛的人才需求。基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的地位,关于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的学习教育、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具有常态化、结构性的社会需求。尤其是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全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对党史党建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党校、高校、社会科学院和有关党史党建工作部门对于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共党史专业承担着为党和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专门人才的职责,学科毕业生具有乐观的就业预期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新中国的中共党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中国人民大学发挥了“人才摇篮”“工作母机”的作用。中共党史专业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校友,为全国党政机关、高校、国企和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我校中共党史专业历届毕业生逾6000人,为中共党史学科的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其中,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多位校友当选中共中央委员和中共中央候补委员,多名校友成为商界精英。其中,走出4位中共中央委员,杰出校友代表如中央政策研究室原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原主任滕文生,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张怀西,中共浙江省委原书记李泽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原局长张茅,等等。在学界,培养了一批以谢春涛(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杨奎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牛军(北京大学教授)、黄一兵(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等为代表的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党史党建专家。

作为全国中共党史党建学科的“金字招牌”,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专业多年来本科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均居于全国最高水平。五年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近100%,本科生选择国内攻读更高学位(含推荐免试)的比例高达80%,位居全国同类专业之首,在校内亦名列前茅。在选择一次性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大量毕业生选择到中央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从事党史党建工作和党务管理工作。

最后,欢迎大家报考我校,期待你与中共党史专业相遇相识、相知相爱。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