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院人才培养深化建设实施制度

精实课程制度

工作方向:强化基础和技能,转变教学方式,突出课外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实施措施:

  1. 以课程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为抓手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推进教学方式转变,促进教学资源建设,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2. 设立若干试验课程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学过程考核、作业与课外研读制度、助教制度等方面实施全方位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初步考虑进入改革试验的课程:新生研讨课,数学与信息科学概论,程序设计课程群,数据库系统概论,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建模,其他教学团队申报的课程或课程群
  3. 系统规划和实施教材建设,出版系列教材反映我院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和特色,适应转变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需要
  4. 学科基础课和必修课按课程群组建教学团队,选修课按方向组建教学团队,团队负责课程建设,每个团队设一名团队主任和一名主任助理,每个团队两周一次例行教学研讨会议,每学期出一份教学建设进展报告。

 

国际研学制度

工作方向:扩大参加国际交换学习项目学生数量,加强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吸引学生参加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加强制度和机制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研学项目和活动,鼓励教师的积极参与。

实施措施:

  1. 针对学生参与国际研学的积极性和困难、顾虑等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培养环节和制度进行改革和设计。
  2. 进一步增加对外合作培养项目数量,扩大项目规模。
  3. 鼓励教师将国际学术访问与组织学生国际研学活动相结合
  4. 安排本科生参加学院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参加科研项目和培养项目的日常联络、交流和商讨工作
  5. 将学生国际研学活动与导师制联系起来
  6. 加大外籍教师聘任力度,并最大限度发挥外籍教师在国际化培养中的作用
  7. 研究如何进一步发挥国际小学期在国际化培养中的作用,探索与国外高校联合举办暑期学校的模式,聘请外籍知名教授开设部分暑期纯英文选修课
  8. 在制度和经费上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名师沙龙制度

工作方向: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研究兴趣、学术灵感,培养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实施措施:

  1. 探索新生研讨课的有效组织形式,广泛征集新生研讨课的论题
  2. 名师讲座系列,每两周一次,针对本科生的国内外、校内外专家的讲座
  3. 教师主导沙龙,教师针对某前沿领域主办适合本科生循序发展的沙龙,学生自主注册,每个沙龙规模不超过十人,沙龙主持可以是单个教师也可是研究团队
  4. 学生自主沙龙,学生根据兴趣自主组织沙龙,申请并邀请教师指导,每个沙龙不少于5人不多于10人。
  5. 参加讲座和沙龙累计16学时并经过考核可冲抵专业选修1学分

 

拓展支持制度

工作方向:倡导学生互助,加强学院支持,争取学校支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研究性学习的身体、心理和意志等方面的基础。

实施措施:

  1. 配合学校相关部门组织的“新生团校、高阶团校”、“红船领航”新生党员教育、“学校党校”等培训项目,结合我院学生党总支负责的“三级培养体系”,在进行学生先进性教育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的“领导力”训练。
  2. 创设互助学习小组模式,继续实施“信手相连”、“手拉手”学习辅导活动;
  3. 明确学生党员(积极分子)集体活动要求,着重依托体育活动,培育学生的体育精神,并借此增强学院的凝聚力、归属感。
  4. 在办好“甘之若宿”宿舍文化节的基础上,继续举办“信息文化节”之学系、实验室开放活动,继续推进“走进名企”参观活动,持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赴各地支教、信息化调研等),拓展本科生的发展空间。
  5. 通过课程设置和打通本硕课程针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去向计划实施分类指导。

 

全员导师制度

工作方向:通过全员导师制的系统设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专业兴趣的形成,发展规划、课业学习等进行系统的、个性化的引导与指导

实施措施:

  1. 学院选聘30名左右的导师,每位导师负责指导一至三年级每个年级学生4-7位学生共12-20位学生,每周提供3-4小时的指导,每次指导1小时,参加学生1-3人为一组,每位学生每两周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指导
  2. 指导按事先安排的时间表,在导师的办公室或其他约定地点,气氛宽松融洽,以互动交流、平等讨论的方式进行。内容可以是学习、研究、选课、阅读、做人、做事方方面面无话不谈,帮助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制定学习和发展规划,鼓励和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3. 导师对学生保持经常的关注和日常关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4. 制定相关实施制度,对教师劳动给予相应的津贴

 

研究实践制度

工作方向:通过系统的组织和指导,实际的活动和项目安排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措施:

  1. 进一步理顺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加强相关的激励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加强相关训练课程、内容、环境的基础建设
  2. 继续做好创新实践计划,选题申报、答辩、项目实施的全程指导工作,尝试对低年级学生设立培育项目计划。
  3. 继续做好本科学生进实验室和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工作
  4. 落实学生课外阅读书目的制定
  5. 将研究实践的培养与导师制、名师沙龙有机衔接
  6. 在继续做好一年级学生暑期程序设计综合训练工作基础上,加强实践和实验性课程的建设

 

双选认证制度

工作方向:促进学科交叉与复合,适应学生个性化知识和发展需求

实施措施:

  1. 完善本院内部双选认证主副修制度
  2. 考虑开设暑期副修课程
  3. 考虑跨院双选认证副修制度的组织、设计与指导
  4. 考虑将跨院双选认证与本院专业选修的个性化方向选修有机衔接。

 

公益服务制度

工作方向:树立正确的研究性学习价值导向,增进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实施措施:

  1. 继续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品牌志愿服务活动。我院的“蓝天圆梦”计算机义诊活动、“看望脑瘫女孩”志愿服务等,均曾经入选“感动人大”十佳志愿活动,“手拉手”数学辅导、“北京行知农民工小学支教”、“河北唐县、内蒙古奈曼旗”等社会服务亦连续多年开展,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2. 联系校友资源,提高公益服务的效果。尝试联系校友,挖掘校友资源,通过与校友联合开展公益服务活动,共同关爱贫困地区、弱势群体等,提高公益服务的效果,让“爱心”在学生与校友互动中升华。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