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

汉语言文学、汉语言专业:八方才俊、殊胜因缘

杨慧林

  高考总是要填报专业的,但是真正读过一点书的人都知道:本科生其实还谈不上什么专业。过于急切地“进入”我们自以为“有用”的专业,或许恰恰是因为我们尚不了解成长成才的因缘所在,也低估了自己的潜能和格局。

越是“专门”“有用”的专业,其本科生未来的专业对口率越低;在相对发达的地区尤为如此。据香港教育机构的一项统计:求学于某些“热门”专业的本科生,最终的专业对口率甚至还不到百分之一。那么如何才能摆脱“从众”的惯性、做出惠及一生的睿智选择?

简单地说,最适合本科生学习的专业,当然是基础学科,比如“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不就是百姓日用、街谈巷议?中国文学不就是唐诗宋词,甚或金庸、莫言?如果我们怀有更大的志向而并不甘心于舞文弄墨,如果无用的专业并不能奠定未来的前程,如果寒窗苦读未必就是不食人间烟火,凭什么要枉费四年去纠缠谁都知道一点的语言文学?

成才之要,品性、能力、见识、修为而已,从政从商、经世济民,莫不如此。然而“腹有诗书气自华”,无“诗书”之学养,何以谈“才”?不仅如此,在任何一种文化中,真正能把握母语奥妙的人历来甚少,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准确的思想者,更是少之又少;但是注定要引领未来的各界精英,从来都是由此而出。也许可以说,所有的专门知识都来得及弥补,唯有“九层高台”之下的“累土”,万万是弥补不来的。“语言”和“文学”已经远远超出“语文”之谓,志存高远者无论心系何处,最终的事业之“高”、行路之“远”,往往就取决于这一“累土”。

而根据笔者的切身感受,近些年的人大文学院又为基础学科的高等教育增添了特别的亮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正是本科生的综合学养、基本能力、人文情趣和国际视野。既有自得之乐,也就举不避亲,与人分享一二。

仅从学科设置上看,人大文学院与其他大学的文学院或中文系好像并没有太多差别,比如大家通常都设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言”两个本科专业,亦即“文学”和“语言”;细分下来又有“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国际教育”等可供深造的专业;人大文学院也不过增加了“艺术学”门下的“电影学”和“戏剧戏曲学”而已。但是在这些传统学科的基础上,人大文学院于2010年创办了国内第一个“古典学实验班”,此后每年均从全校不同专业中选拔学生,并探索本硕博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古典学实验班”立足元典、中西兼修的学术理念也影响到文学院的其他学科,遂如春水吹皱、波及校园,汇聚起一群最为博学、儒雅的“牛人”。

人们常说“文学院”多重学术研究而没有文学创作,人大文学院的作家团队却始终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这里担任全职教师的不仅有阎连科、刘震云、劳马、梁鸿等著名作家,有王家新、王以培等著名诗人,还有80后青年作家张悦然等。他们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写作中心”,遍邀国内外名家任教,如198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Wole Soyinka)、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Mario Vargas Liosa)、墨西哥著名作家皮托尔(Sergio Pitol)、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Amos Oz),也吸引了张楚、蒋方舟、郑小驴、南飞雁、孙频等文学创作新秀前来求学。

人们以为“中国语言文学”必与青灯古书相伴,人大文学院的国外教师却也是济济一堂,并与海外名校交往密切。这里有长江学者大卫·贾斯柏(David Jasper)、“海外名师”藤井省三、“高端外国专家”罗兰·博尔(Roland Boer)和长期讲授希腊语、拉丁语、希伯来语的著名学者雷立柏(Leopold Leeb);以柯马丁(Martin Kern)教授领衔的“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则是以东西古典文明研究的一流学者为依托。人大文学院不仅资助优秀的在校学生出访交流,每年还派遣20多名志愿者分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等海外孔子学院实习。人大文学院自2007年以来连续承办的五届“世界汉学大会”,更是文学院学生亲密接触各国名家的盛大节日。

就业难已是选择专业的话题之一,而人大文学院的本科生一向以继续升学或出国深造为主,所占比例约为70%。相对而言,就业似乎还不是他们最主要的关注点。人大文学院直接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则集中于党政机关、文化教育单位以及传媒、金融、通讯等领域的国有企业,也有一些志在四方的优秀学子选择到西部地区发展。一届又一届毕业生的优秀素质早已声名在外,令人欣慰。

人大文学院本科毕业的校友,在学界有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温儒敏;在政界有全国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农业部部长韩长赋,福建省省长于伟国;在文化界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炎黄春秋》杂志总编辑吴思;在传媒、金融、通信等领域也有很多杰出校友。他们不仅维系着关心后学的优良传统,也是人大文学院最闪亮的名片。

人大文学院之所以值得推荐,还因为你将在此认识一批名师大德,见识一种优雅而沉静的生活态度、执着而智慧的思维方式;举手投足皆是学问,吃茶说法处处玄机。进入这样的群体,既让你颐养性情,也是为你真正的人生起点找到一块基石。

       我本人曾在人大文学院读书,随后又在这里执教至今。师友迎新、稚子候门的场景令我始终难忘。希望有一天,我也能为你们迎新、候门。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