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云毕力格:从巴林草原走向国际学术殿堂的学者

乌云毕力格,蒙古孛尔只斤氏,1963年2月出生在内蒙古原昭乌达盟(今赤峰市)巴林右旗益和诺尔公社(今西拉木伦苏木)沙布噶乡敖包生产队牧民金巴家。他们家先人是巴林右旗台吉,远祖可以追述到成吉思汗幼子拖雷,忽必烈皇帝直系后裔答言汗第六子安楚孛罗为该家族之鼻祖。

乌云毕力格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清史研究所满文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双聘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他还兼任中国蒙古史学会理事会理事长、 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内蒙古史学会理事(2005-2010年担任会长)等社会学术团体职务。乌云毕力格教授是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协会会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蒙古学问题与争论》)主编。他也是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

333500

乌云毕力格从小爱学习,追求学问,成绩优秀。他常讲,母亲赛西玛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经常在家给他讲各种蒙古民间故事和隋唐故事等本子故事。他自7岁在敖包小学和益和诺尔中学读书,1978年以优秀成绩考入赤峰市蒙古族中学。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以及中小学老师们出色的培养下,乌云毕力格逐渐对历史、文学、语言等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1980年以全区蒙古语授课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了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走出草原的乌云毕力格虽然还不能讲流利的汉语,但他刻苦学习,克服困难,1984年7月完成学业,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并在全班中与其他2名同学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攻读中国民族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这里,他师从国际著名的蒙古学学者和元史研究专家亦邻真教授,正式开始了从事蒙古学研究的人生旅程。在该研究所给他传授知识的还有著名的蒙古史和元史专家周清树教授和余大均教授等。在研究生学习期间,他还以巴达荣嘎先生为师,学习和掌握了满文,这对他后来的研究生涯起了深远的积极影响。1987年乌云毕力格以《关于和硕特汗廷》为题的学位论文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在学位论文答辩会上,著名的清史研究专家王钟翰先生、蒙元史专家贾敬颜先生给他的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论文是国内研究和硕特史的开先河之作。1990年该论文以《和硕特史纲》(蒙古文)之名在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成为乌云毕力格的第一部学术专著和成名之作。

1984年秋天至1985年夏,乌云毕力格到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民语系学习藏文。经过一年的学习,掌握了藏文初步知识,为日后研究蒙藏关系和蒙古文化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在《内蒙古大学学报》、《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西北史地》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若干篇学术论文,并被邀请参加卫拉特蒙古简史编写组,撰写了《卫拉特蒙古简史》上册的若干章节。这些引起了时在德国执教的齐木德道尔吉博士的注意,经他介绍,内蒙古大学决定公派乌云毕力格到波恩大学任蒙古语讲师,于是在1990年至1991年间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一年德语。在等待出国之际,他与两位同仁主编的《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于1992年与读者见面。这本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由乌云毕力格完成,大部分书稿也是他执笔。该书成为编写清代蒙古史的泛蓝,此后出版的各种清代蒙古断代史著作基本上都以此书为范式。

1994年2月,乌云毕力格赴德国,开始了他在欧洲名校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的长达五年的学习生活。他一方面任该研究所蒙古语讲师职务,同时在职攻读中亚语言文化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是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学者魏弥贤(Michael Weiers)教授,攻读的主专业为中亚语言文化学,副专业为满学和汉学。乌云毕力格在高质量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在短短的四年之内圆满完成学业(当时在德国攻读博士学位一般都需要5-6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以《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1696-1697)的满文档案文书的流传史》为题的博士学位论文,于1998 年4月29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一篇史料学-文献学论文,把欧洲学界的史料二分法的理论导入蒙古史研究领域中,在国内蒙古史学界开拓了以“遗留性史料”评判“记述性史料”的价值和真伪正误,并尽可能地恢复历史本来面目的新的研究路子。他回国后,撰写了《从十七世纪满蒙文“遗留性史料”看内蒙古历史的若干问题》系列论文,将其新的理论与实践介绍到国内,在国内蒙古史学界中逐渐形成为一个新风气。目前,国内明清时期蒙古史研究的主流基本上都沿着这条路发展,对此乌云毕力格博士的开拓之功和多年的倡导与身体力行之劳功不可没。

1998年10月,乌云毕力格回到内蒙古大学,在蒙古学学院蒙古史研究所工作。次年被评为副教授,2000年破格晋升教授,并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初,担任蒙古学学院副院长。是年8至10月,他受到德国技术交流中心(DAAD)之邀到母校波恩大学进行短期合作研究。回国后,2002年任博士生导师。2002年11月至2004年11月,受到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作为外国人特别研究员,赴东京外国语大学,与日本著名蒙古史专家二木博史教授进行2年的合作研究。在日本期间,积极参加日本蒙古学会的学术活动,广泛结交日本蒙古学界同仁的同时,与二木博史教授合作创办了国际蒙古文化研究年刊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拉丁文,意为《蒙古学问题与争论》),以此作为加强国际蒙古学界交流的平台。目前该刊物已经出版8辑,发表了中国、日本、蒙古、美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匈牙利、波兰、韩国、印度等国家蒙古学研究者的论文,论文语种有蒙、汉、英、德、日等五种。

2004年11月底,乌云毕力格回内蒙古大学,次年任蒙古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蒙古史研究所所长。乌云毕力格博士积极展开学术活动,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05年出版了专著《喀喇沁万户研究》。这是利用明朝兵部题行档、蒙古文老档和满文原档等三种文字原始档案文书,第一次探讨明末蒙古万户瓦解、整合和演变史,成为第一部系统深入研究喀喇沁万户的力作。2005年他还和白拉都格其教授主编出版《蒙古史纲要》一书,是面对大学生和广大蒙古史爱好者的学术专著和教科书。同年,他还和宝音德力根、吴元丰二位教授合作整理出版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蒙古堂满蒙文档案,共22卷影印本,在内蒙古大学资助下出版。与此相关的还有他和吴元丰、宝音徳力根主编的《清前期理藩院满蒙古文题本》,共23卷影印本,2010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资助下出版。这些大型档案资料集是研究清代蒙古史的“遗留性史料”,它的出版对国际蒙古史学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学术意义。

2006年12月,乌云毕力格以特聘教授身份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工作。2007年,在著名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冯其庸二老的倡导下,经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务院总理亲自批示,在国学院成立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倡导“大国学”,专门研究边疆民族历史文化。沈卫荣博士任所长,乌云毕力格任副所长。他们二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在短短的几年内把该研究所建设成为国际国内具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研究机构,令世界学术界刮目相看。乌云毕力格博士负责该研究所的蒙古学和满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09年2月至8月,乌云毕力格博士在日本地球环境学研究所访问研究,研究17世纪卫拉特牧地分布,并与日本同行一道在东哈萨克斯坦就准噶尔汗国历史文化遗迹进行了一个月的实地考察。

2009年,乌云毕力格的母校波恩大学在全球范围招聘蒙古学教授。乌云毕力格报名参加竞争,经国际匿名专家评审筛选,入选公开演讲和面试阶段名单,最后击败欧洲二位竞争者,被聘为波恩大学东方学与亚洲研究学院蒙古学教授。2010年至2011年任职一年后,因为波恩大学蒙古学颓势已无可挽回,金融危机下德国大学“小学科”研究条件之差以及大学董事会执意取缔不盈利的学科等等原因,乌云毕力格博士毅然决然地辞去波恩大学的教授之位,重新回到和他志同道合的沈卫荣等西域所同事们当中。但是,就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之内,他克服重重困难,在德国技术交流中心的资助下,成功举办了《满蒙档案与清代蒙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了会议论文集。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海西希教授以后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举办的时隔二十余年后的第一次国际蒙古学研讨会。在这一年中,他还从国内聘请了一位蒙古学专家到德国客座研究三个月。可以说,他在波恩大学任职时间短,但成绩斐然。

2011年10月,乌云毕力格回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继续执教本科生的蒙古语 、蒙古文文献 、蒙古历史与文化专题研究 、满文等课程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满文、蒙古文、蒙古史研究、满蒙史料学以及中国民族史研究等课程。

2012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兴涛所长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展开清史研究,为了拓展研究领域并改变该研究所满文人才奇缺的局面,在研究所成立了满文文献研究中心。清史研究所聘请精通满文的乌云毕力格教授担任该研究中心主任。他在清史研究所领导的支持下,不拘一格地聘请了国内外精通满文、大量运用满文文献的老中青年学者担任中心特聘研究员,购置大量满文档案文献,出版满文文献研究论文集,并在中心刚成立一年后,于今年7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满文文献研讨会,参会代表来自于中国、美国、日本、俄国、蒙古、汗国、匈牙利、捷克等八国和我国台湾地区。

乌云毕力格教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多次赴德国、蒙古、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芬兰、丹麦、匈牙利、韩国等国家参加学术考察和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哈佛、明尼苏达、波恩、东京外国语大学、早稻田、大阪大学等国际著名的学府进行学术演讲和发表。他还在国内外积极组织蒙古学和满学研讨会,比如2007年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蒙古历史语言学术研讨会》,2008年组织了《纪念托忒文创制360周年西域历史语言研讨会》,2009年组织了《纪念亦邻真先生逝世十周年国际蒙古史研讨会》,2011年在德国组织了《满蒙档案与清代蒙古国际学术讨论会》,2012年组织了《满蒙档案与蒙古史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2013年组织了《首届国际满文文献研讨会》。此外,他在担任内蒙古史学会会长之际(2005-2010),导入日本蒙古学学会春秋两季大会之制,每年举办两次学术讨论会。在乌云毕力格教授调离内蒙古后,内蒙古史学会的这一传统仍在继续。他的这一系列举措,为国内国际蒙古学和满学界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也先后为内蒙古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蒙古学及满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2006年以来,乌云毕力格主持完成了中央民族大学985项目子课题《<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史表·议政王大臣表》、教育部“21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和硕特统治时期(1642-1717)西域历史研究》,并参加完成中日合作项目《元代黑城出土畏吾体蒙古文文书研究》。目前他正在主持进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满文、满文文献与清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之子项目《蒙古堂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蒙古游牧图——日本国天理图书馆藏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手绘地图研究》。自2009年以来,乌云毕力格博士出版了专著《<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合著《土谢图汗——奥巴评传》、《喀尔喀法规》、《内蒙古通史纲要》、《内蒙古通史(第四卷)》等,出版了《西域历史语言研究丛书·蒙古学卷》7卷以及前文提及的档案资料集《清前期理藩院满蒙古文题本》23卷。今年还主编出版了《满文档案与清代边疆与民族研究》论文集。

目前,乌云毕力格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了汉文、蒙古文和德文专著和合著11部,独自主编和合编了学术论文集3部,大型满蒙古文档案资料集2套,丛书2套,用蒙古文、汉文、德文、日文和英文发表了70余篇学术论文,从德文、日文和蒙古国蒙古文翻译了十余篇学术文章。乌云毕力格博士的论著涉猎的范围比较广,基本可以上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他研究的最大的学术兴趣和最鲜明的学术特色就是以“遗留性史料”(主要是满蒙汉文字的文书档案)为基础史料、以可信史料评判传世文献并尽可能如实地再现历史真实。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喀喇沁万户研究》以及论文集《十七世纪蒙古史论考》是这方面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2,蒙古编年史等历史文献研究。他并不盲目地单方面强调档案文书类史料的价值,而是特别重视蒙古编年史等传世文献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方法上特别强调“历史的、批判的研究方法”。《<阿萨喇克其史>研究》即是他的代表作。此外,他还整理研究了日本天理大学藏清末民国时期的蒙古地图以及《十善法白史》,正在出版中。3,比较全面地展开了对17-18世纪蒙古政治史的研究,包括内蒙古地区、喀尔喀地区和卫拉特地区蒙古史,主要代表作有几部通史性著作和一系列学术论文,这里不一一列举。4,蒙藏关系史研究是乌云毕力格博士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除了对和硕特史研究外,最近几年他利用满蒙文档案,对17-18世纪蒙藏关系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很多地方发前人未发之处,如关于桑结嘉措、拉藏汗、六世达赖喇嘛相关的历史事实。5,蒙古文化史研究。这里可以列举蒙古文化人物内齐托音、善巴、滚布扎卜等的研究、《白史》等文献研究以及古蒙古语资料研究等等。

乌云毕力格教授非常重视历史研究的实地考察和将研究工作为蒙古地区文化建设服务。他在内蒙古各地、新疆青海蒙古地区、辽宁阜新蒙古自治县、蒙古国以及哈萨克斯坦东部进行多次实地调查,并赴西藏进行学术考察。他先后在锡林郭勒盟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遗址、东乌珠穆沁旗和乌拉盖管理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和科右中旗、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和克什克腾旗参加当地组织的学术会议和科研项目,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乌云毕力格教授迄今为止前后培养了5名硕士、6名博士。他们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以及重庆、连云港等地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现在还有7名博士在读。

乌云毕力格博士注重历史学和语言学相结合、掌握多种学科语言的语文学研究方法。他精通蒙古语、汉语、德语、日语和满语,可以用英语阅读,具备古藏文基本知识。他目前重点研究蒙藏关系史、蒙古文化史和满蒙档案文书。在作者截稿时,乌云毕力格博士正在抓紧时间准备今年10月份在美国哈佛大学讲学的内容和12月份在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举办的明清史研究上发表的论文稿。

文/叶尔达(中央民族大学)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