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

关乎社会根本的劳动关系学

——写给高中生

唐鑛 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劳动本身是对劳动力的使用,劳动力依附于劳动者人身而存在。在农业经济文明时期,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使用者是合一的,例如农民通过自身辛勤地耕耘来获取生活所需的粮食。进入工业经济文明时期后,出现了购买他人劳动力从事大规模生产的资本家以及出卖自身劳动力以获取相应报酬的产业工人。劳动力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推动了一门新的学科即劳动关系学的诞生,它主要研究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劳动关系学最初关注的主题包括工资、工时和劳动条件,后来又加入了劳资斗争、产业行动等内容,近年来已扩大到与工作相关的全部领域和问题,诸如绩效与报酬的对等承诺与对等实现、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安全卫生和健康、就业歧视、雇员满意度、工作安全及国际劳资关系比较研究等。

在现代社会,劳动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一样,是每个人必须接触的一种社会关系。作为学生,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足够的知识,习得某项技能,以从事某项工作,从而获取报酬、实现自我,并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职场中,我们会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例如如何获得满意的薪酬、如何提升绩效表现、如何建言献策、如何加入工会、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等,这些都属于劳动关系学所要研究的范畴。

此外,在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劳动关系正受到社会大众和专家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劳动者和企业追求的根本利益不同,前者追求更高的工资收入,后者追求更高的利润,希望降低用工成本,二者存在根本的冲突,而经济转型是对原有资源分配体制的重新划分,容易激化劳动者和企业的利益冲突,因此这一时期往往是劳资关系紧张的时期。如果政府规制不到位,就会恶化劳动关系,酿成社会重大事件。例如山西黑砖窑事件、开胸验肺事件、重庆出租车罢工案东航返航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致力于通过对劳动关系运行规律的研究,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推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研究某些规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运行的规律,社会科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劳动关系主体、结构、环境和运行的规律。劳动关系的概念是劳资双方在工作场所形成的用工关系,因此其核心主体是企业和劳动者,劳动者为企业提供劳动,企业为劳动者支付报酬。除此之外,政府也是不可或缺的主体,为平衡劳资双方之间的力量,政府主要扮演规制者、监督者、损害控制者、调解与仲裁者等角色。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就是劳动者、企业、政府三方之间的关系,所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环境影响以及他们之间互动的规律。

更具体一些来说,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包括微观劳动关系管理和中观、宏观的劳动关系治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以微观企业内部雇主与雇员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自治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这个层面的核心利益相关者是雇主与雇员,内容包括企业用工管理、员工发展的全流程设计,涵盖全部工作场所内调整雇主雇员之间关系的制度。第二个层面偏重中观和宏观,是以社会中劳方、资方和政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在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以协调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中观层面包括区域、行业劳动关系治理,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不仅仅涉及雇主和雇员这两个利益相关者,政府、工会、价值链相关方都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劳动关系的综合治理当中。宏观层面包括国家劳动关系治理及国际劳动关系治理,内容涵盖国家劳动标准立法、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劳动问题综合治理等。这个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涉及更多利益相关者,社区、其他经济体甚至环境都成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两个层面都是劳动关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是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的基础,只有真正搞清楚企业内部的实际用工情况后才能进行科学的产业治理;中观、宏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体系对微观层面的劳动关系管理进行规制约束,使企业内的劳资行为在合理的规则网络下运行,追求社会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最大化。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劳动关系学可以使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可以使用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方法对劳动者和企业的行为进行规范研究和定量研究;可以使用历史学的历史归纳法和历史分析方法对劳动关系史进行系统分析;可以使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对劳工心理、劳工意识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法学的逻辑演绎方法对劳动关系领域规则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研究;可以使用政治学的方法研究政府的政治主张、规则、行为等。劳动关系学强调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因此采用什么学科的方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使用最合适、最科学的方法研究最有价值的问题。

作为同样研究劳动领域相关问题的学科,人们常常把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学等学科进行比较。劳动关系学应当说有着独特的存在价值和地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假设是员工与企业的合作,劳动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竞争。如果员工与企业是完全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解释框架是最合理的;假如各生产要素是完全竞争的,劳动经济学的解释框架则是最优的。但事实上,既不存在完全的合作,亦不存在完全的竞争,正是真实世界的不完美赋予了劳动关系学无限的生命力。

劳动关系学的发展也有赖于劳动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美国的康奈尔大学、罗格斯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在不同院系中都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英国的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华威大学等,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也设立了劳动关系专业。在中国,劳动关系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劳动关系专业正式列入管理学门类的工商管理类,全国已有50多所大学开设劳动关系课程。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启动了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劳动关系人才培养模式,并招收劳动关系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劳动关系作为一门学科,正在中国蓬勃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约9.1亿,如此庞大的人群都将面临劳动关系的问题。随着21世纪共享经济的发展,工作本身的特征也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主要体现在O2O模式下的云工作模式和P2P共享经济下的新型工作模式。如今,不论是企业的雇佣模式还是劳动者的工作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劳动关系研究也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劳动关系学正在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相信在未来,劳动关系学会呈现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专业介绍

劳动关系专业的学习(研究)对象是什么?

劳动关系专业研究的对象是政府、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她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宏观层面上,主要研究国家的劳工政策与产业政策;在微观上层面上,主要研究企业的劳资关系管理和人事关系管理。

 

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大学的劳动关系专业?人大劳动关系专业的学科地位如何?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拥有劳动关系专业全国唯一的、同时也是最全的培养体系,可以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各国阶段的学生。人民大学劳动关系专业拥有全国最雄厚的师资,在研究、教学、对外交流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都在国内首屈一指;并且在国际劳动关系学界,也拥有一席之地。

 

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哪些?

劳动关系专业的本科核心课程有:1.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包括:社会学、法学、西方经济学;2.专业学科必修课:劳动关系学、劳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劳动法学、企业劳动关系管理、劳动争议处理、国际比较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等。

 

具备哪些特质的学生更适合学习该专业?

劳动关系是一门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在培养阶段要求学生学习劳动法、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基础知识。所以,学生选择劳动关系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质:1.学习刻苦;2.兴趣广泛;3.视野开阔;4.勇于创新。

 

在劳动关系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有:1.刚入门时,因涉及到多门学科,会感觉学习有些迷茫;2.因之前从未接触过类似的社会现象,对现实的问题感触不深,需要积累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3.课本知识运用到实践,还需要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社会上对劳动关系专业存在哪些理解误区?

劳动关系专业在国内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发展起来的,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认识还不够充分;但随着《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实施,社会上对这门学科越来越重视。

 

现实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劳动关系专业的人才来解决?

劳动关系专业的应用性非常强,专业性人才也非常缺乏。专业人才可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包括:1.企业内部的劳动合同和劳资关系管理;2.企业内部的员工沟通管理;3.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4.劳资冲突和矛盾的解决。

 

劳动关系专业有哪些学术传统和知名学者?

劳动关系专业在国外是一门非常成熟的学科,有几大学术传统,比如制度经济学传统、牛津学派、多元主义以及策略选择理论传统。知名的学者包括:康芒斯(John RogersCommons)、费边社的韦伯夫妇(Sidney Webb and Beatrice Potter Webb)、邓洛普(John Dunlop)等。

 

未来发展

劳动关系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哪些行业就业?

劳动关系专业是门新兴专业,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非常大。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接近100%,并且就业单位和起薪都非常可观。目前主要的就业方向有:1.公务员,主要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仲裁院以及工会部门工作;2.企业,主要在大型国企、外资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3.高校,主要在各高校工作。

 

劳动关系专业出国率和保研率如何?

学院学生选择在本校升学或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东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其他境内外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比例接近60%。保送研究生的比例每年超过30%。


分享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招生办公室 京ICP备05066828号-1